别忽视了驾驶人的心理健康

导语 提到行车安全教育,人们往往就会想到交通安全法制教育,交通事故警告教育,而驾驶人的心理健康教育却被忽视了,以为驾驶人身体健康,车况,路况良好,就等于行车安全。然而,容易发生交通事故的驾驶人往往具有潜在的特定心理特征,包括侥幸心理,骄傲自大,对工作有厌倦感,情绪波动反常,好走极端等。研究表明,当驾驶人处于愤怒,悲伤,忧愁恐惧的情绪中,感受性与理智型降低,拙于观察和思考,在这种情感支配下驾车,很容易发生交通事故。

  容易发生交通事故的驾驶人往往具有潜在的特定心理特征,包括侥幸心理,骄傲自大,对工作有厌倦感,情绪波动反常,好走极端等。研究表明,当驾驶人处于愤怒,悲伤,忧愁恐惧的情绪中,感受性与理智型降低,拙于观察和思考,在这种情感支配下驾车,很容易发生交通事故。

  所以,根据这个特性,应着重开展驾驶人心理素质教育,进行心理干预,定期进行心理体检,提前发现可能危及交通安全的心理疾病,帮助驾驶人走出心理困境,养成不急不躁的性格,才能最大限度的杜绝交通安全隐患。

  据统计,70%以上的交通事故属于驾驶人的责任,其中,50%是由于驾驶人心理素质不强,遇到突发事件犹豫不决,反应迟缓,导致判断失误,采取处事不当而造成的。

  在许多复杂的驾驶环境下,如果不能当机立断,就可能会导致事故的发生。优秀的驾驶人之所以能做到遇事不慌,处事不乱,不仅靠技术高超,更要靠“心”来驾驶。如果不重视驾驶人心理素质的培养,就难以彻底摆脱危险的境地。交通事故医学专家指出,如果做到以下几方面,驾驶人就会自觉遵守犯规,预先不惊,有责不避,从而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。

  一是加强情绪心里稳定的调节,消除紧张,急躁,侥幸,称雄的情绪,积极坦然的对待周围的人和事,做到“养心在静”,注意保持心理平衡状态,就容易规范驾驶行为。

  二是注意心理的自我调节。注意力是合格驾驶员最基本的心理品质,也是防止交通事故最基本的条件,要经常自我提醒“我在开车”,“我不能相别的”,“开车安全第一”等。

  三是创造舒畅轻松的工作环境。注意改善驾驶员的工作环境,并从事一些有益的休闲活动,以消除精神和体力上的疲惫。保证充足的睡眠,也是帮助驾驶员克服不良心里的重要途径。

  四是调试驾驶员情感心理环境。领导对驾驶员要多些鼓励,安排工作要适当,并定期进行体格检查,及时解决驾驶员的实际困难。家人对驾驶人要多关心,体贴,是驾驶员心情愉快,精力充沛。驾驶员也应讲究人格休养,扩大心里容量,提高心理承受力合应急能力。

  五是重视交通法规的学习和培养,提高防范意识和能力,增强遵守法规的自觉性。精神医生客主动配合交管部门,对驾驶员进行定期的心理测查和咨询,对缺乏驾驶员应具备的心理素质的人,可建议主管部门不发驾驶证或吊销驾驶证。

关注更新
返回本地宝首页

热点推荐

最新阅读

反馈